今天
来自全球19个大河流域的
150余名国内外嘉宾
相聚武汉
探寻大河文明可持续发展之道
10月29日至30日,2018大河对话在武汉园博园长江文明馆举行。本次论坛由武汉市人民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武汉市文化局、武汉市外办、长江文明馆承办。
汇聚大河文明——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未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参与,为本届大河对话提供了更开阔、更国际化的视野。相较于2016大河对话,2018大河对话主题更加细分、专注,设有三个分论坛、一个高级别圆桌会议。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19个大河流域的政府、管委会、专家学者代表围绕保护和发展河流文化、博物馆如何讲述河流故事、重塑城市与河流的纽带等议题开展交流、研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马多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自然科学项目官员贝斐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河流与遗产——大河文化”项目教席卡尔·万增教授,历史文化学家冯天瑜教授,全球水博物馆网络协调员埃里贝托·尤里西斯博士,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博士,瑞典国际文化遗产专家卡特丽·利兹斯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等参与论坛。
贝斐然认为,人口不断增加和气候变化带来的系列挑战,是前所未闻的,也是单一国家无法解决的。因此,大河流域的人民需要共探新的思路。大河对话的作用之一,就是汇聚全球各个大河沿岸国家的专家,找出人与河流的关系,河流治理与城市发展中的共通之处,探讨洪水治理、水能管理、航道开发等。
论坛上,赫尔穆特带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世界大河倡议——大河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的发言。
在他看来,与海洋文明相比,大河文明是通江连海的文明。世界上许多大型城市都坐落在大河周边,大河的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大河,人类与大河的关系是一荣共荣,一损俱损。大河文明的存续形式与环境保护是不可割裂的,大河提供的资源通常由几个国家共享,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多边方法来改善世界大河的管理。
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武汉能发展成为现代城市,长江航运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他说:“伏尔加河和长江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希望俄罗斯和中国能通过大河对话推动两个河流区域在生态和经济方面的合作,为世界提供借鉴的典范。”
作为科学家,布莱特勒的工作是关注大河流域生态及塑料污染。他认为,大河流域生态不单是自然生态,也是文化生态。如何重塑大河与城市的纽带?布莱特勒认为,要尽量保持河流的生态原貌,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找到与河流的共存之道。
马里亚诺认为,世界大河流域的文明具有很多相似性。“同处地中海地区,但如果我和一个希腊人相遇聊天,我肯定会说,我首先是来自于埃布罗河地区的人,其次才是一个地中海人,因为埃布罗河地区从地理上从感情上都离我更近。” 马里亚诺补充说,这也是她认为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之处,前者更乡土化、情感化。
全球多种文化在此相互交流、借鉴,推动全球大河流域生态和文化环境的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2018大河对话还设置了“水汇聚仪式”:参会的河流代表将各自流域的水倒入同一个容器之中,象征2018大河对话的论坛精神——汇聚大河文明,以世界大河流域为背景,以对话为形式,将开放包容的中国精神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